近日,一位八旬老人刘先生(化名)缓缓走进了建设银行杭州分行下辖美政桥支行。他拿出现金递向大堂经理金亿,“我想给公司汇点现金。”
金亿引导老人至填单区,询问道:“刘先生,您要汇款给哪家公司?需要提供对方的账号信息。”老人眼神有些闪躲,回答含糊不清,“就…就那个看病的公司…账号我记不清了…”但随后,他主动掏出手机,点开一个微信联系人,“喏,就汇给这个人,他备注了公司。”
“成都XX互联网诊疗?”金亿心头一紧。“刘先生,您汇这笔钱是做什么用的呢?对方可靠吗?”老人这次回答得很快:“我是找他们买药的!但他们说要先交200块定金,药到了再补800块尾款。”为了证明,老人还翻出聊天记录里一张药物包装盒的图片。
金亿仔细一看,图片上的包装印刷粗糙,不像是来自正规途径的药品。“这药包装看着不太对劲啊,不像正规渠道的药品。”凭借日常的反诈培训和职业敏感,他觉得这笔汇款有点问题。
“老人对所谓‘神药’的疗效深信不疑,语气非常笃定。而且,八旬老人通过微信联系不明‘诊疗公司’,高价买非正规包装的药,还要求现金汇款,每一步都高度可疑。”金亿心理寻思着,一边安抚老人“稍等,我帮您核对下信息”,一边迅速用手机联系营运主管李蓉。李蓉闻讯赶来,两人共同劝阻老人暂停填单。然而,无论怎么解释,老人对“特效药”的执念根深蒂固,坚持要求汇款:“你们别管,对方说了有三个疗程,我需要这个!”
眼见劝阻无效,老人情绪激动,李蓉果断作出决定:“情况紧急,启动警银联动!”她迅速联系了属地派出所。
金亿则继续与老人周旋,为老人倒了一杯水,一边聊天一边拖延时间。“当时老人情绪有些激动,但我们知道必须坚持到民警到来。”金亿事后回忆。
所幸派出所民警反应迅速,几分钟内就赶到了网点,民警与银行工作人员一道,再次对老人进行耐心劝导。
民警当场查询了老人提供的药品信息,正规渠道清晰显示,同款药品售价仅89元,与对方索要的1000元相差十倍不止!“老人家,您看,这药正规渠道才卖89块,他们卖您1000块,这不是坑人吗?”民警指着查询结果说。
在李蓉的提醒下,民警还注意到老人手机里安装了多个来路不明的APP,并加入了好多名称奇怪的群聊。“这些软件和群聊风险很高,很可能继续骗您钱!”民警边说边帮助老人删除了这些潜在的风险程序。
铁的事实摆在眼前,加之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深入浅出的反诈案例剖析,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险些掉入陷阱。“唉…原来是这样…差点把养老钱搭进去…”老人懊悔又后怕地放弃了汇款。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银行网点作为资金流动的关键节点,对现金交易、尤其是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特殊业务,都会进行更细致的“四必问”。这不仅是流程要求,更是金融机构守护百姓“钱袋子”、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
“很多老人一开始不理解,觉得我们问得多、管得宽,甚至认为是刁难。”该行营运主管李蓉坦言,“但正是这份‘多管闲事’的谨慎,今年我们网点已经成功拦截了多起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警银协作,缺一不可。希望客户们能多一分耐心和理解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保护您的资金安全。”